12月8日,海光芯創受邀參加開放數據中心委員會(ODCC)2022年度公開線上會議。我公司首席科學家陳曉剛博士(以下簡稱陳博士)應邀作《超高速硅光模塊的未來及中國光通信產業的機遇》報告。
1969年,大名鼎鼎的貝爾實驗室提出了“硅光子技術”,如今已經過去了50多年,作為一種基于硅光子學的低成本、高速的光通信技術,硅光經過了最早40年的技術探索和接下來10年的技術突破之后,如今已經越發成熟。作為電信號傳輸的替代品,硅光具有低功耗、高集成和高速率的特點,是后摩爾時代的關鍵技術選擇。相較于傳統光模塊,硅光模塊的出現,有效的降低材料成本、芯片成本、封裝成本,同時也能有效控制功耗。未來,硅光模塊產業將進入快速發展期,相應市場規模未來可期。
陳博士在報告中指出,硅光集成技術與高速光模塊相結合,是光模塊產品未來必經的技術發展方向。目前,硅光集成所遇到的一個主要問題在于硅材料本身不發光,因此如何將光源與硅光芯片耦合在一起便成為一個集成光學必須解決的技術問題。目前,工業界接受度最高的,就是將半導體激光器通過晶圓鍵合的方式集成到硅光芯片上。800G以上的超高速光模塊作為數通領域的下一代主流產品,以硅光技術為核心的光電集成芯片將是超高速光模塊的最適合的技術路徑。三維光電集成技術、高階相干調制/解調技術,和低成本的光電一體化自動封測技術將是支撐數通領域持續發展的關鍵技術。與此同時,陳博士表示,近年來在硅光集成系統中,氮化硅波導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廣泛。氮化硅波導在重要的通信波段的傳輸損耗比傳統的硅波導低一到兩個數量級。因此使用氮化硅波導制備的集成光學器件,性能更優,損耗更低。陳博士認為,隨著光模塊數據帶寬倍增,數據交換設備需要支持的帶寬也隨之上升。當交換機演進到102.4T后,也就是大規模使用1.6T IM-DD 硅光光模塊時,基于相干技術的1.6T硅光CPO模塊近來也有長足的發展。隨著半導體激光器在頻率和線寬等指標方面的不斷的性能提升,以及硅光調制器的調制效率的提升,在1.6T光模塊中,采用相干光技術,有可能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目前中國的硅光產業發展,呈現出挑戰與機遇并存的特點。為了提升中國硅光產業的自主研發創新實力,健全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進而形成建造中國特有的技術“防火墻”,我們應該在國家相關科研領導機構的統籌協調下,充分調動產學研等各方力量在相關方向一起發力。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基于硅光和光電一體化芯片的高端半導體制造產業。相應的,海光芯創將采取務實和穩健的態度,從建立高效、低成本的“Wafer-in,Module-Out”光電一體化自動封測技術開始,創立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國產化硅光模塊生產平臺,為推動我國的硅光產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